虎年说虎

〇 黄永玉先生作品
这张图,是九十八岁高龄的黄永玉老先生为2022壬寅年绘制的挂历封面。
虎王在此 诸邪滚蛋
好画、好词、好老虎!
经老先生授权,以此作为贺卡,送给大家。
老虎可了不得,许慎的《说文解字》说:
虎,山兽之君。
王者自该有荣耀,虎这个字也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
甲骨文
变成金文,也很威武。
金文
原始时代,还有以虎为图腾的,比如“虎方”。
虎方厉不厉害,不知。
但,虎贲是厉...
刘学州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十五岁。
十五岁,比我小了整整六十。
比我的外孙女,只大一点点。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素不相识,最起码也该有痛惜之情。
然而有人却叫好了,还说要开瓶香槟。
这些家伙的酒瓶里,莫非是人血?
正是,因为他们是“网络食人鲳”。
〇 食人鲳 图片来源于网络
食人鲳是亚马逊流域的水族杀手。小到其他的鱼,大到落入水中的动物,无不是它们的猎杀对象。而且,它们总是从猎物最薄弱和最难设...
郭嵩焘登上远洋轮那个夜晚,凄风苦雨。
五十九岁的湖南湘阴人郭嵩焘,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常驻外国的使节。
〇 门简成作品 郭嵩焘出使英国 油画
他在伦敦建立的使馆,当然也是第一座。但是这些创造历史的第一次当时并没有给他带来荣誉,反倒让他背负骂名,苦恼不堪,最后只能以黯然神伤回国告终。1
出头的椽子先烂,何况这头出得并不体面。
体面当然是正统士大夫们理解的那种。按照他们头脑中的固有观念,天朝上国可以接受番邦...
文|押沙龙
我有本新书上市了,书名叫《读水浒》。
所以你看,这是一个推广贴。编辑告诉我,应该在这里插上一个购买链接,我就把它放在下面。
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你现在可以直接点击它。如果你不感兴趣,你可以选择现在退出,当然我更希望你接着往下看,因为我确实有些话要说,这些话跟这本书有关,但也不仅仅和这本书有关。
01
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本书?
这是一个很俗套的问题。我应该这么回答:因为《水浒传》非常非...
本文选自易中天中华史最后一卷
文明与文化
以文明的诞生为界,人类历史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之前的,一般叫史前史。
之后的,一般叫文明史。
这其实是很麻烦的。因为何谓文明,何谓文化,实在是众说纷纭。
古汉语文献中的文明,有“非暴力”之意: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文化,则是“文明教化”的意思: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1
据此,文明倒在文化之前。
国际上也没有什么统一的说法,单...
小编按:
衷心感谢各位的支持,易老师公众号后台收到3000多条互动评论。我们经过漫长又仔细的阅读,最后选中下列五位朋友的留言,你们将获得易老师亲笔签名的《易中天中华史》大套装一套。我们遴选的标准是:真切、鲜活、具体而微的动人。有些朋友留下精彩的书评,有些朋友写下深刻的感悟,固然有其迷人之处,却不符合“记录你与中华史初次相遇的故事”的互动本义,因此遗憾未能入选。
中华史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卷
@凌风
三年...
中华史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卷
书写完了,谢道过了,讲个故事吧!
批评
2010年2月11日,《光明日报》旗下的《中华读书报》发表了李蓬勃先生的文章,指出我对历史文献的十处误解或误译。
拜读以后,觉得句句在理。
的确,都是我错了。
我倒没有什么“闻过则喜”的高风亮节,但好歹懂得一个道理:有人批评,是人家看得起。如果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只怕批评的话都懒得说。
正好,5月25日,我在光明网接受《光明日报》策划部...
我第一次看到易中天中华史,是在2013年6月的某个午后,北师大西北楼破旧的316室男生宿舍。
答辩结束,行李收妥,月底我们就要毕业离校了。几个人百无聊赖躺床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睡在我下铺的鹏哥——一个来自宁夏固原的回族哥们儿,捧着一本书进了宿舍。我扭头跟他打招呼,注意到那是一本黄封皮的书。
他把书扔给我说:老贺,易中天出新书了,你看看。
我拿起这本叫《祖先》的书,看见上面印着一句slogan:三千七百年...
〇 刘道玉校长,李华摄影
四十年前,也是冬天。我的母校武汉大学在教三楼001教室举行恢复高考制度后首届研究生毕业典礼。那时学位制度还在建立中,所以不叫硕士生,叫研究生。
那天,我第一次见到刘道玉校长。
刘校长是几个月前被任命的,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只有48岁。
〇 1981年,48岁的刘道玉主政武汉大学,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图为刘校长与校党委庄果书记。图片由家人提供
不过那时我们并不知道,恢复高...
这两天,特别忙。
忙,是因为天气好。秋高气爽,桂子飘香,江南正是好时节。反正《中华史》最后一卷已经交稿,那就赶紧安排几场与朋友的聚会,新的老的都有。
朋友们都很高兴,尤其是老朋友。
但是说着说着,便不免感叹老了。
于是一朋友问:中天兄,你觉得老了有什么变化?
我脱口而出:胆子越来越小。
朋友笑道:你的胆子还小?
我答:小,越来越小。不敢走路,怕摔跤。
朋友问:摔过吗?
我说:四...
某天,一条活鱼送到了子产那里。
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当时担任郑国的执政官,有人送鱼并不奇怪。子产也很高兴,立即叫来管鱼池的,吩咐他把这条鱼放进池子里养起来。
那人却把它吃了。
然后,回去汇报工作。
子产问:
鱼到了水里,怎么样呀?
管鱼池的说:
刚开始时还傻傻的,过一会儿就摇头摆尾起来,最后突然一下不见了。
子产说: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啊!它到了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