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问题不在虚构部分有多少

 而在是否合理

 

问:历史小说,虚构的余地有多大?

答:这没有一定之规。许多人说《三国演义》是三分虚,七分实,其实未必,赤壁之战顶多一分实。陈寿描述这场战争,堪称寥寥几笔。再加上加裴松之的注,也没多少字。可是你看罗贯中写了多少?也没人质疑。所以,问题不在虚构部分有多少,而在是否合理。

 

问:比方说?

答:中平六年八月二十五日,袁绍兄弟烧宫门,进宫杀宦官,逼得张让劫持天子和陈留王夜走北邙。结果,天子被董卓军护送还朝后,袁绍兄弟居然什么事都没有,恐怕不合理吧?这就可以怀疑,或者可以想象。这里面是有空白的。

 

问:你的书怎么填补空白?

答: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读如韦)为了表示大义灭亲,下令将袁绍等人抓了。董卓借这个案子,趁机狠狠打击袁家。曹操巧妙地从中斡旋,在公堂之上将袁绍等人救出。这件事差不多用了一章,很好看的。

当然,除了合理想象,还可以有据想象,比如曹操当刺客。

 

 曹操没有刺董

 他暗杀的对象是张让

 

问:曹操刺董卓,《三国演义》里面有。

答:抱歉,刺董卓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曹操刺杀的不是董卓,是张让,记载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中,只有一句话:

 

太祖(曹操)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踰垣而出。

这又是语焉不详,甚至不能断定曹操就是去行刺,而且居然也跟袁绍兄弟一样,什么事都没有。这又不合理。但,历史记载的疏漏之处,就是作家的用武之地。我把这件事放在了第一章,让曹操与张让交集。又在第三章,让张让与前来护驾的人讨价还价:杀了曹操,就还回皇帝和陈留王。

曹操这下子,是不是麻烦了?

不过,曹操到底是曹操,他让张让放过了自己。

但,张让把连接码头的跳板炸了。

 

问:炸了?汉代没有炸药啊?

答:按照历史记载是没有,但是炸了才好看。我就请责任校对刘朋帮助。刘朋也厉害,在1986年的《化学通报》找到郭正谊《火药起源的新探讨》一文。文中引用东汉文献,证明炼丹术士早就发现,某些药物混在一起加热后会爆炸。只不过,炼丹术士将这记录在案,是提醒后来人要小心,没人想到这种作为失误的爆炸,其实可以利用。

 

问:张让利用了?

答:不是他。不过,炸药或者配方到了他手里。他一死,就失传了。总之,虚构可以大胆,但是或者要合理,或者要有据。

 

问:那么,掌握了炸药或者配方的是谁?

答:哈哈,这就不剧透了,也是大有文章可做。

 

 我书中的某些重要人物

 许多“三国迷”以前未必会注意

 

问:情节可以虚构,人物呢?

答:也要有据,至少有那么一丁点影子。比如无盐,在《后汉书》中只有一句话的记载,而且没有留下名字,名字是编的。

 

问:这是什么人?

答:女人。我这本书里基本上只有男人,气质也是阳刚的。如果出现女人,又很重要,那就要么是情人,要么是敌人。无盐是哪种?请你去看书。提示一下,她的出场,是要劫持董卓家眷,被曹操搅黄了。

 

问:这也是虚构吧?

答:完全是。所以,不可将本书当正史看,这只是小说。也因此,我书中的重要人物,有些是大家熟悉的,比如袁绍和吕布。也有一些,许多“三国迷”以前未必会注意。熟悉的要写出不同,陌生的就可以大做文章。

 

问:比方说?

答:杨彪。杨彪在《后汉书》中有传,附在曾祖父杨震的传后面。按照正史的记载,他在建安十年就退出政坛了。但是到这个时候,曹操的对手董卓、吕布和袁绍都死了,跟谁斗呢?再看《资治通鉴》胡三省的注,赤壁之战后,东汉朝廷内部的反曹势力是蠢蠢欲动的。那么,这些人都有谁?谁又是带头大哥?

 

问:杨彪吗?

答:也只好是他。这就要给杨彪加戏,前后都要。就连策反吕布的也是他。

 

问:不是王允?

答:按照正史,当然是王允。但我这书是小说,人物不能出现太多。许多人物比如荀攸和程昱,都没出现。至于貂蝉,原本就是罗贯中编造出来的,那故事格调也不高。策反吕布,完全可以有别的办法。

 

问:董卓还是被吕布杀的吧?

答:那是当然,历史记载如此,但可以把戏写得更好看。吕布也不傻,听完杨彪的话,他笑着说:布虽然读书不多,也知道韩信就是因为完全相信萧何,才身首异处的。好吧,我今天并未来过。

 

问:听了这话,杨彪傻掉了?

答:怎么会?他成竹在胸。这是个并不简单的人物。

 

问:资深的“三国迷”还是知道杨彪的。

答:郗虑呢?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名字怎么读。郗,读如痴。郗虑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没有传,但记载了他做的三件事:杀孔融,代表皇帝封曹操为魏公,抓捕伏皇后。更重要的是,曹操改制以后,中央政府的一把手是丞相,也就是曹操,二把手就是御史大夫郗虑。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为什么没有传呢?这里面一定藏着什么难言之隐。但,真相是找不出的,只能编故事。

 

问:郗虑的故事多吗?

答:多,二线中最重要的人物,杀吕伯奢时他就在场,后来成为曹操在隐秘战线的得力助手。他是情报部门的总指挥,监察机关的一把手,在审理脂习被杀案时尽显能力和魅力。

 

问:脂习被杀?又是编的吧?

答:编的,但是案情很复杂,而且没有告诉读者凶手究竟是谁。

“笑面虎,白眼狼,谦谦君子要提防。像谁?”

“司马懿杀了脂习?”曹丕下巴都惊掉了。

“怎么,不可能吗?”

“不会吧?对他没好处啊!”

“怎么没好处?最后当太子的不是你吗?”

谁当太子,与脂习被杀有什么关系?但曹丕没敢说。

“你觉得那人如何?”曹操又问。

“执礼甚恭,也能谋善断。”

“我看他五常不沾,六亲不认。寡人召他到司空府任职,他居然宣称自己得了风痹,还装得挺像。所以他那恭瑾只是样子,心里面是不恭的。大恭在于敬畏,大智出自仁义,不要被蒙骗。”

“是。”曹丕说。

“谋杀脂习的,不会是杨修。”曹操又说。

“当然,也不会是渠穆。”曹丕说。

“绝无可能。做得到的,只有……”

父子俩都想到了一个人,但都不说。

“要查吗?”曹丕问。

“并非所有的事,都得查明真相。”

问:为什么不告诉读者凶手是谁?

答:因为曹操说了不查。查,就不是曹操了。其实郗虑也想到了一个人,但也不查。查,就不是心态已变的郗虑了。这故事,是为曹操编的,也是为其他人尤其是为郗虑编的。

 

问:给郗虑编故事有什么意义呢?

答:他也是曹操的镜子,代表初衷——陈寅恪先生说的法家寒族路线。为了实现这个理想,郗虑无所不为,甚至不择手段。但是,当他发现曹操有可能背离初衷时,内心的痛苦也达到极致。这是一个悲剧人物。

 

历史上的汉献帝不是窝囊废

 

问:汉献帝呢?也是悲剧人物吗?

答:很难这样定义。在他身上,表现出的与其说是悲剧性,不如说是无力感。想想看吧,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其实身不由己。从他做皇帝,到最后让出皇位,哪一件事是自己的选择?可悲的是,他又原本不是窝囊废。

 

问:这样说,有根据吗?

答:有。据《后汉书》记载,兴平元年,有人贪污盗卖救灾粮,就是他亲自破的案。那时他才十四岁,而且朝政被李傕和郭汜把持。所以我写汉献帝,倾注了同情,甚至让曹操和他一度情同父子。这样,后来势不两立,才有悲剧性。

 

问:这个人物的戏份也很重?

答:必须有从头到尾伴随曹操、而且有对立面意义的人。除了杨彪,就是汉献帝。所以,我给他编了很多故事,在第一章就出场了,当时九岁。不过,汉献帝,是他死了以后的谥号,书中用他的本名刘协。

 

问:除了他俩,还有贯穿始终的吗?

答:贾诩和杨修。这两个,都聪明绝顶,结局却相反。一个寿终正寝,一个死于非命。这难道不能给我们启示?但必须申明,作家只负责塑造人物,如何看待是读者的事,我对人生选择的是非对错也没有倾向性。

 

问:那么,你对如何看待这段历史,有倾向性吗?

答:有,下次再说。

 

话题:



0

推荐

易中天

易中天

146篇文章 2天前更新

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