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〇 李华摄影

文,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

要弄清楚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文与艺术的精神,必须从一个字说起。

这个字就是——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这个字相当重要。

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就说——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

这里的德,与“道”相对应。

德者道之用。

所以,刘勰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文,作为一种体现和功能,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大到与天地同时产生,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回头再说。

意义重大,则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文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

最常见的,是纹理、花纹、文采。

或者说,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

古人认为,这种形式,人与自然都有。

刘勰的《文心雕龙》就以诗的语言描述了自然界无与伦比的美——

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踰画工之妙;草木賁华,无待锦匠之奇。

是啊!天空,有日月双璧;地上,有名山大川。龙凤虎豹,文采斐然;云霞草木,千姿百态。这难道不是美?

当然是。

这样的形式,或者美,就叫天文

与天文相对应的,则是人文

这两个词,最早见于《周易》賁卦的彖辞——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什么叫“文明以止”?

有各种解释。

比如王弼就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

这种解释,就有“非暴力”的意思。

但,这未必是《周易》的本义。

实际上,按照象辞,賁卦的象征是山下有火。

所以,文明,就可以理解为审美形式彰显而明亮。

以止,则可以解释为彰显明亮之极。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你可以不同意。

现在,我们得出结论:

文,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形式。

那么,这种形式,最早是什么样子呢?

文与美同源,都源自大写的人

先来看“文”的古文字。

甲三九四〇

京津二八三七

能匋尊

文鼎


 

这四个字,前两个是甲骨文,后两个是金文。

形象也一样,都是一个人胸前有花纹。

所以,文的本义就是文身,或者文身的人。

这就是审美形式最早的样子。

把其他形式和美称之为文,是由此及彼。

当然,也有不文身的,比如:

乙三六一二

京津五〇六五

★钟 虢文公鼎

★钟 虢文公鼎

不文身的这两个字,也是文。

大家看,像不像下面这两个字?

甲骨文661

金文盂鼎

这两个,又是什么字?

大。

现在,我们再对比一下:

乙三六一二

京津五〇六五

★钟 虢文公鼎

★钟 虢文公鼎

甲骨文661

金文盂鼎

简直一模一样。

奇怪!大和文,为什么像?

因为原本都是人。

大,是张开四肢,正面而立的人。

文,则是这样的人,胸前有文身。

或者说:

文,是文身的人。

大,是大写的人。

成为大写的人,也不一定文身,还可以加冠。

大写的人冠羊,就是这个字——

甲一二六九

美爵

对,这就是美。

很清楚——

正面而立大写的人,

胸前文身就是文,

戴上羊冠就是美。

说来说去,根本还是人。

由此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

文与美同源,都源自大写的人。

那么,大写的人,一定要有审美形式吗?

人文与艺术被高度重视

答案是肯定的。

大写的人,就是大人。

次一等,是君子。

《周易》革卦的象辞说:

 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君子豹变,其文蔚也。

也就是说——

大人变革如虎,文采彰显明亮。

君子变革如豹,文采华丽斐然。

《论语》里面,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次,卫国大夫棘子成问子贡:一个君子,内在品质优秀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有文,有外在的审美形式呢?

子贡马上说:太遗憾了,您老先生居然这样谈论君子。此言一出,可是驷马难追。想想看吧!如果去掉毛,虎豹的皮,就跟犬羊的皮没区别了。

显然,子贡的观点跟《周易》一样,认为大人和君子都应该有外在的审美形式,就像虎豹身上有花纹。没有花纹的是小人,他们也等同于犬羊。

为什么呢?

因为文就是雅,叫文雅

与文相对应的是质,即质朴

不过在儒家那里,文雅与质朴是对立统一的。

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彬彬,按照南梁皇侃的注,就是相半之貌也。

也就是说,文雅与质朴,如果处于中庸的状态,那就是君子。

文雅压倒质朴,是伪君子。

质朴压倒文雅,是野蛮人。

所以,文这个词,有时候就是文明。

孔子说:

大哉尧之为君也!……焕乎其有文章。

——《论语·子张》

又说: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当然,孔子说的文和文章,应该是指礼乐文明。

转换成现代汉语,就包括人文和艺术吧?

由此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

人文与艺术,在传统文化中被高度重视。

那么,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文与艺术的精神是什么呢?

〇 李华摄影

天人合一与人情味

不妨回到刘勰。

刘勰在诗意地描述了自然之美后,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

此盖道之文也。

——《文心雕龙·原道》

原来,日月叠璧,山川焕绮,云霞雕色,草木賁华之类,都是“道”的审美形式,当然功能非凡,意义重大,大到与天地同时产生。

这就是从审美到哲学了。

哲学在中国古代,是关于“道”的学问。

《周易·系辞上》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又说: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也就是说,显现出来的叫形象,具有形象的是器物,形象和器物之后、之上、之根本,即形而上者,是道。

所以,后来就有人用“形而上学”来翻译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

其实,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著作,在编辑时是叫做《物理学之后诸卷》的,因为它们被放在了《物理学》这本书的后面。但是,这种编辑却很有意义。事实上古希腊的哲学家,往往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亚里士多德也一样。而那些数学和物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不得交给哲学?

这就跟《周易》的“形而上者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中国哲学,却是不能叫“物理学之后”的。

那是什么?

伦理学之后。

孔子他们不用说,就连《老子》一书中那些“玄之又玄”的结论,也或者来源于社会生活,或者应用于社会生活,比如: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第五十七章

又比如: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第八章

这个原理,显然不是物理学的,也不是物理学之后。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至少从西周开始,中华文明的精神就是人本主义,或者说以人为本的。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一切事物均可视为人,一切关系也均可视为人与人的关系,比如天。

甲三六九〇

前二·二〇·四

豆闭簋

史颂簋

很清楚,天就是人。

起先,是大写之人的天灵盖。

然后,是人头顶上的存在物。

这就叫:

天人合一

而且,我们还要加上一句:

天人合一合于人。

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人生哲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卦象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卦象辞

同样,也有了这样的文学作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小雅·采薇》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

显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系统中,自然界和万事万物都是有人情味的。

有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美学中的美感,被称为滋味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说: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钟嵘《诗品序》

请注意,这里面“入”和“如”的发音。仔细体会,便大体上可以领略什么是滋味或味道。

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文与艺术的精神,当也尽在不言中。

《读唐诗》

易中天著、李华摄影

摄影插图珍藏版

 

话题:



0

推荐

易中天

易中天

147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