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 李华摄影
春天里,最爱下雨的是清明时节。
清明雨,知几许?
杜牧说:纷纷。
他还说:路上行人欲断魂。
但,如果理解为把人都淋成落汤鸡,就错了。
断魂,也不是魂飞魄散、痛不欲生的意思。
实际上,一年四季都有雨,雨和雨不相同。盛夏是暴雨,深秋是苦雨,寒冬是冻雨。感性的大自然,情调是很丰富的。
那么,春天呢?
沾衣欲湿杏花雨。
这是宋代僧人释志南的诗。
下一句是:吹面不寒杨柳风。
两句诗的意思是:杨柳泛青杏花绽放的时节,春风阵阵,吹面不寒;细雨霏霏,沾衣欲湿。
既然是欲湿,那雨就不大,反倒更有诗意。陆游就说: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是啊,骑着毛驴走在蜀道,偏偏就烟雨蒙蒙,怕是命中注定要当诗人吧?
哈哈!没有雨,他还写不成诗。
〇 李华摄影
杜牧的感觉应该也一样。
可,为什么又说断魂?
意思其实是:你看这雨下的!
毕竟,那杨柳风虽然吹面不寒,杏花雨也沾衣未湿,却总不能老在雨中,何况这雨还没完没了,当然“路上行人欲断魂”啊!
那就找家酒店,暖暖身子歇歇脚。
接下来的诗句极有画面感: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不过用鞭子随手那么一指,一座杏花环绕的村庄便遥遥在望,就连村中卖酒的店招都隐约可见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真是何等轻快自如的语气,潇洒俊逸的形象,诗情画意的场景。
难怪《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会有“杏帘在望”的景点。
〇 李华摄影
清明前两天,是寒食。
寒食当然也多雨。楼阁朦胧烟雨中,是毫不奇怪的。小梅飘雪杏花红,也不奇怪。暮春时节,梅花已经谢幕退场,杏花却在当红之际。尽管这梅花飘落如雪,红杏绽放似火的景象,应该是白天在阳光下看见的。但春天阴晴不定,同样不奇怪。
奇怪的是开头一句:恻恻轻寒翦翦风。
恻恻是凄怆悲哀的样子。翦翦就是剪剪,用来形容带有寒意的微风。寒食在冬至之后一百零五天,就算冷那也是轻寒,哪里至于让人觉得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呢?
〇 李华摄影
关键在第三句:夜深斜搭秋千索。
原来,那时中国北方有女孩子在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诗人则很可能跟一位姑娘曾经在此邂逅,所以今年他又来了。可惜从春光明媚的白天等到烟雨朦胧的深夜,也不见那人身影。这时,那迎面吹来原本略有寒意的翦翦风,便让人觉得纵是轻寒也恻恻了。
这首诗,或许可以这样理解。
其实理不理解都没关系,诗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能够想象出那画面,就好。
顺便说一句,韩偓是晚唐诗人,偓读如握。
小梅飘雪杏花红,也有版本作“杏花飘雪小桃红”。
本诗作者韩翃是中唐诗人。
翃读如宏,意为虫子飞翔的样子。
他这首诗也写了寒食节全天,却别是一番滋味。
开头两句就轻松明快,充满喜庆。春风浩荡直入皇城,城中的柳树迎风起舞,柳絮便天女散花般地漫空飞扬。其中或许还夹杂着落红无数,更显得长安城里到处喜气洋洋。可以这么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只有短短两句,唐代长安的蓬勃气度和迷人风采,便像那铺天盖地的柳絮一样扑面而来。
当然,这里的“斜”要读如霞。
〇 李华摄影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就更是帝都景象。
这两句说的是傍晚的事。唐人喜欢把自己称为汉,所以汉宫其实就是皇宫。传蜡烛则因为寒食这天禁止用火,就连晚上点灯照明也要皇帝特批。于是日暮时分,宦官们便骑着高头大马,举着蜡烛走向最受恩宠的五侯之家。五侯的字面意思是五位侯爵,但这里是达官贵人的代名词,因此用不着管他们是谁,也未必只有五家。
实际上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深刻意义,只不过如实地描写了寒食那天的长安:白天柳絮飞舞,傍晚轻烟四散,如此而已。然而我们的感受却是全方位的,不但看得见满城风絮,也听得到传送蜡烛的马蹄声,闻得着散入五侯家那淡淡的烟火味。
什么叫好诗?这就是。
《读唐诗》
易中天著、李华摄影
摄影插图珍藏版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