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〇 石佛顶 / 黄永厚绘

回到人间,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实际上百丈怀海创立的禅院制度和禅林清规,从组织上和思想上都渗入了中华的精神和主张。比如: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岂非温良恭俭让,再加道家的清静无为?他主张的农禅生活跟儒家提倡的耕读生涯,又何其相似乃尔!

但,这也只能让儒家放心,不等于让他们喜欢。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唐宋两代的文人士大夫,包括那些反对佛教的人,都喜欢参禅。比如韩愈就是反佛的,由于反对皇帝迎佛骨还被贬到潮州。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痛苦得很。到了潮州却跟禅师来往。

哈,他是反佛不反禅。

至于知识界,岂止不反禅,还以参禅为时尚。

比如白居易,就名列禅宗的谱系之中。

那么,儒家士大夫为什么对禅情有独钟?

原因很多。

但首先让他们动心的是这四个字:

立地成佛

这四个字包括两个内容:立地和成佛。

那就先说成佛。

成佛也包括两个问题:能不能成,这是可能性;怎么样才行,这是操作性。第一个不是问题,因为佛也是人。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他能成佛,我怎么不能?

好吧!那么请问: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需要等到来世,往生净土吗?

不用。因为对净土宗的批判已经告诉我们:

成佛不用挪窝,此地就行,此刻就行。

剩下的问题只有一个:怎样才能成佛?

这就要先弄清楚:佛是什么?

佛是我们在寺庙里看见的样子吗?不是。那些塑像形态各异,坐着的叫坐佛,躺着的叫卧佛,站着的叫立佛。如果成佛就是变得跟他们一样,请问该是哪样?

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是佛的色身,不是法身。色身就是色相,是表面现象。法身则是实相,才是内在本质。只看见表面,看不见本质,不但没有成佛,反倒是糊涂虫。

那么,佛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〇 闻笛赋 / 黄永厚绘

觉悟

实际上,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的人。我们知道,释迦牟尼本是净饭国王子,跟普通人并无两样。后来他成为佛或佛陀,就因为觉悟。

觉悟到什么呢?

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能够真正掌握一切真理,如实了知所有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境界的最高智慧。由于佛祖是在菩提树下悟得这个智慧的,所以有人又把它叫作菩提智慧

释迦牟尼有此智慧,因此是佛。

不过觉悟以后,就非同常人。所以,汉字便写成半边表示否定,半边表示是人的佛。

佛,是人,同时又不是人,当然也不是神仙。

神是只有灵魂。

仙是肉体飞升。

佛是思想转变。

转变了,也还是人,但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叫:

众生

也就是没有觉悟的。

由此可见:

佛与众生的本质区别就在觉悟。

觉悟也有三个要求:

自觉:自己觉悟。

觉他:让别人、让众生觉悟。

觉行圆满:所思和所得,度己和度人,自觉和觉他,思想和行为,都完美无缺。

三条都没有,是众生

能够自觉的,是罗汉

自觉觉他的,是菩萨

全都做到的,是

佛、菩萨、罗汉,是从高到低的三个果位

果位,就是修成正果的不同境界。

境界高低,只看觉悟程度。

至于成佛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以后又是什么样子,无关紧要。佛,可以有各种样子,还可以没有样子。

没有样子,也是样子。

这就叫:佛无定相

也因此,禅非坐卧

〇 梅非梅 / 黄永厚绘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佛教,就是主张觉悟的宗教。

成佛,则是从众生转变为觉悟的人。

现在,什么都清楚了吧?

清楚了,但是还有问题。

什么问题?

何时转变?怎样转变?

对此,南宗和北宗有分歧。

北宗主张慢慢来,渐入佳境,叫:

渐悟

南宗主张刹那间,顿时觉悟,叫:

顿悟

这就叫南顿北渐

那么,哪个对?

没有是非对错,高低优劣。惠能就说,本来正教并无顿悟和渐悟之分,只不过人与人有个体差异,有的敏捷,有的迟钝。迟钝的人修渐教,循序渐进;敏捷的人修顿教,立竿见影。但只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

这是很实在的说法。可惜没人承认自己迟钝,大家也都希望速成,南宗作为顿教当然大受欢迎。

问题是,顿悟成佛有可能吗?

有,因为佛教认为: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这个观点很重要,而且至关重要。

为什么呢?

因为佛教有个使命,叫:

普度众生

如此使命,当然神圣。但是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众生能够普度吗?

当然能。否则,岂不成了吹牛?

那么,众生为什么能够普度?

因为人性中原本就有佛性,只不过没被发现,也尚未开发出来。但它是存在的,存在于一切生命体中,就像还没有开花结果的种子,学佛修行不过浇水施肥。如果众生的心里是块石头,那么无论哪个宗派岂非都是徒劳?

〇 石虎行 / 黄永厚绘

这样说当然在理,但是有问题。

什么问题?

众生皆有佛性,请问坏人有没有?

当然有,因为坏人也是众生。更何况,度得了恶人才是真普度,容得了小人才是真宽容。如果人人都是菩萨,满街都是圣贤,还用得着宽容,用得着普度吗?

所以,慈悲为怀不看对象,普度众生不设门槛,认定佛性当然也不论善恶。事实上,佛教关心的不是善恶,也不是美丑,而是觉悟与不觉悟。只要能够悟得正等正觉,你又管他是什么人?再说了,浪子回头金不换啊!

那么好了。既然众生皆有佛性,坏人也能成佛,顿悟就完全可能。因为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佛与众生,不但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只有一念之差,叫: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哈!一念之差,要很长时间吗?

分分钟吧!

如此说来,再苦再难也不要紧?

不要紧。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作恶多端也没关系?

没关系。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下子所有人都高兴了,尤其是士大夫。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阅读易中天著、黄永厚绘《禅的故事》。
 

话题:



0

推荐

易中天

易中天

152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