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〇 李华摄影
有天下,是因为有天。
正如China 无法体现“中央之国”的意思,天这个词也很难翻译为外文,甚至无法翻译为现代汉语,比如: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1
这里说的天,显然不是天空。
但,当它与地相对应时,却有时又是sky: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2
二者之间的差别,真不可以道里计。
不过,天在上,则毋庸置疑。
所以,它也可以用来呼唤和盟誓: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3
然而“我的天”又不能翻译为My God。
事实上,尽管中国民间有“老天爷”的说法,天却从来不是人格神,也不是创世神。盘古开天的神话,道生万物的观念,都在暗示天同样也是被创造的。
这概念有时候相当于整个自然界,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4
这样一种存在当然也不讲情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5
刍狗,就是可以不当回事的东西。
不当回事并非轻蔑和践踏,而是任其自然,也不分高低贵贱。对于自然界,万物都是天然的存在,不需要去爱,也不必去恨。更何况有情感的前提条件是有生命,而一切生命体都会死亡。
天若有情天亦老,岂能动情?
不过这样一来,诸如“天怒人怨”之类的说法,便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希望,即希望在民怨沸腾的时候,天也能够真实地表示愤怒。
事实上,正如天道若不酬勤,勤劳便没有奖励;干坏事如果不遭天谴,作恶便没有风险。
Q
那么请问,如何体现公平与正义?
因此必须相信,天有情感,也有意志,更有是非善恶的观念,能够为人间主持公道。
这个公道也叫天理,而上天是铁面无私的。
如果作恶多端以至于天理难容,就会遭到严厉惩罚,比如天诛地灭或天打五雷轰,看谁还敢丧尽天良!
天,被赋予了扬善惩恶的功能。
这功能发展到极致,便是改朝换代,即对统治集团集体地进行惩罚,剥夺其代表上天管理天下的权利,代之以新的集团。上天能够这样做,是因为王朝的合法性被认为来自天的授权,当然可以被收回。
这在古代,就叫革除天命。
由此可见,天至少有以下身份:
#人类生活的自然界。
#合法政权的授权人。
#是非善恶的仲裁者。
Q
那么,这三种身份矛盾吗?
不矛盾。
天作为人类生活的自然界,本身就被认为具有道德属性。化生万物和诞育万民,就是天之大德。何况按照周代便已确定的观念,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因此失德便该失天下,对是非善恶进行仲裁也不能放过统治者。6
天,是大公无私的。
这个观念的形成,可能因于要对“周革殷命”的合法性进行解释。
周公对战败国的贵族说,
不是我们小国胆敢取代殷商,实在因为上天抛弃了你们。皇天上帝是不会庇佑骄奢淫逸、苛酷残暴、胡作非为和怙恶不悛之人的。7
解释倒是成立,却也留下不小的麻烦,那就是只要宣称奉天承运,便可以改朝换代。
没有哪个王朝是永恒的,反倒冒出许多短命的,包括一统天下的秦、西晋和隋。至于南朝和五代,更让人觉得上天犯了糊涂,自己也拿不定主意。
Q
这样的天,靠得住吗?
靠不住。
周人说得倒是不错: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〇 周武王 方佳翮绘
然而怎么样呢?难道改朝换代之时,所有新王朝都是按照民意选出来的,都因为得人心而得天下?不要说朱温之后梁那样的,元明清都未必。8
周人的“君权天授论”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上天为人民选择统治者,为自己选择代理人时,为什么指定的是家族而非个人?如果“替民立君”当真为了天下太平,那么更应该实行禅让制而非世袭制。谁都知道,禅让制选择出来的君主多半德才兼备,依照宗法制度继位的可不一定。
Q
那么请问,为什么要放弃禅让制?
很难做出解释。如果说嫌麻烦,上天未免懒惰。如果说不知世袭制有问题,又未免糊涂。好在主张“君权天授”也只是为了勉强有个说法。只要大家接受,便无人深究。
结果也只好认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9
于是人们对于可以变更授权的上天,便持以爱恨交加的矛盾心理。

〇 赵闯绘
如果统治者太不像话,怨愤就油然而生,质疑那老天爷是不是瞎了眼睛;同时却又期盼“真命天子”能尽早出世,替天行道,以便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10
幸亏上天并不需要真实地对历史负责。
除了特殊时期的野心家,也没人愿意频繁地更换天子。农业帝国的臣民包括士农工商,都更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上有仁君,下无酷吏。
因此,有皇天上帝居高临下地进行监督,至少可以让最高统治者中的明白人有所克制,未尝不是好事。
再说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别的盼头。
因此传统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宁可相信有这么一位最高法官和检察官在头顶上,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好。
更何况这位仲裁者人情味十足,除了雷霆,还有雨露。

毫无疑问,如此多重身份的天,很难被超功利和纯客观地观察。
观察和分类是有的,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知识也相当丰富,自发地产生近代科学则完全没有可能。并非没有这个能力,而是没有兴趣。因为天作为自然界同时是伦理的甚至命运的。所谓“听天由命”则说明人对命运只能服从,顶多可以测算,但这显然不是科学家的任务和职能。11
巫师和术士,倒是可以大显身手。
文学艺术家要借景抒情,也没问题。
Q
结果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很难与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历史地位相匹配,哪怕跟技术进步做比较都相形见绌。科学家们或者名不见经传,或者以人文名世。科学界也没有“儒林”或“文苑”那样的特定称谓,可以在官修的史书中成为独立单元。当然,像古希腊文明那样,科学竟然成为人文精神和民族气质,恐怕就更加没有可能。12
能够肯定的是,对上天可以观察,更要敬畏。
注释
1 见《汉书·郦食其传》。《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作“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2 北朝民歌《敕勒川》。
3 见《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
4 见《荀子·天论》。
5见《老子》第五章。
6 引文据《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
7周公的话见《尚书·多士》。
8 引文见《尚书·泰誓》。
9 (元)张养浩《山坡羊》。
10 对天命的质疑,对天的怨恨和诅咒,在《诗经》的时代便已开始,详见瞿林东主编《中国古代历史理论》所引。
11 科学的定义是什么?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吴国盛《什么是科学》一书有精辟论述,请参看。
12 张衡在《后汉书》中作为大儒与马融和蔡邕一样单独立传,张仲景在《三国志》和《后汉书》中无传,祖冲之在《南齐书》中列入文学类,郭守敬在《元史》中与其他科学工作者列为一卷,但没有特定称谓。科学是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气质,请参看吴国盛《什么是科学》,“易中天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
注: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