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孟子·离娄上》里有则故事:
有个齐国人问孟子: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吗?
孟子说:是的。
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说,除非母子、夫妻,男女之间哪怕传递东西,也不能手碰到手。
因此那人又问:嫂子掉进水里,伸不伸手?
孟子说:这时还不拉一把,禽兽不如。
那人说:天下掉进水里了,先生怎么不拉?
孟子说:这是什么话!天下又不是嫂子。拯救天下只能依靠道,阁下莫非要我用手吗?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实际上,所谓“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原本是一个伪问题,那个齐国人也知道孟子会作肯定的回答,这样他才能提问: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只不过,他被孟子怼回去了。
但也可见,人人都认为人道主义救援毋庸置疑。
为什么呢?
因为人人都有同情心。
同情心在孟子这里,又叫:
恻隐之心
恻和隐的意思都是伤痛,所以恻隐之心也就是伤痛之心,但不是说自己。自己受了伤肯定会痛,难得的是别人受伤自己也痛,这就是恻隐之心。
别人受伤,为什么自己会痛呢?
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也由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所以叫同情心。
同情心非常重要。有同情心,才能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只要心存恻隐,伤害虐待别人 的时候自己就会疼,会下不了手,叫于心不忍。
所以,也叫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是发自内心的善,也是天性中良善和道德的底线,叫做天良。
孟子之所以认为齐宣王可教,就因为他不但心存恻隐,还能体现在动物身上。
某天,有人牵着一头牛从堂下走过。
牛边走边流泪,浑身哆嗦。
宣王问:这头牛要牵到哪里去?
那人说:牵去宰了,衅钟。
衅读如信,是一种祭祀仪式。
具体地说,就是用鲜血涂抹某种器物。 涂在铜钟上,便叫做衅钟。 抹在战鼓上,则叫做衅鼓。 衅鼓要杀俘虏,衅钟要杀动物。那头牛被牵着走过堂前,就是要拿它的血涂抹青铜铸造的钟。
牛虽然不会说话,却也知道死到临头,所以流着眼泪哆嗦。
齐宣王说:放了它吧!我实在不忍心看它哆哆嗦嗦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要去死!
那人问:废除衅钟的仪式吗?
宣王说:那怎么行!换只羊好了。
结果就换了羊。
孟子说:老百姓都认为大王小气吧?
宣王说:可不是嘛!不过我们齐国再小,寡人也不至于连一头牛都舍不得。实在是不忍心看着它哆哆嗦嗦地无罪而就死地,这才换成了羊。
孟子说:老百姓这样讲,并不奇怪,毕竟大王是用个头小和价钱低的,换了个头大的。何况要说“无罪而就死地”什么的,牛和羊又有何区别?
齐宣王笑了。
他说:寡人自己也讲不清是怎么回事,稀里糊涂就做了那样的决定,完全没有去算那些账。看来,也只好让老百姓说三道四,认为寡人吝啬小气了。
孟子说:没关系。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大王只看见了牛,没看见羊。看见羊,同样也会于心不忍。因此微臣要恭喜大王,大王可以成为世界领袖了。
这是人性当中最基本的善的可能。

其余三种是:
羞恶之心:对不道德的行为感到羞愧和憎恶。
恭敬之心:自己谦卑,尊敬他人。
是非之心:希望弄清是非曲直。
孟子认为,这些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
他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认为,这就是共同人性。
有共同人性,就有共同价值。
比方说,仁义礼智。
恻隐之心就是仁。
羞恶之心就是义。
恭敬之心就是礼。
是非之心就是智。
孟子还说,仁义礼智并不是外部世界强加的,而是每个人固有的,只不过大家没怎么注意而已。因此只要努力追求,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成为圣贤。
相反,如果舍弃向善的可能性,则成为恶人。 这就叫: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是最早提出共同人性的。从共同人性延伸到共同价值,他更是第一人。不过,孟子说的这些,真是人类天生就有的吗? 就连狗狗,也不是见了谁都摇尾巴。
你是怎么认为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来讨论讨论。
(本文图,胡永凯绘)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